第三世多杰羌佛說《世法哲言》(再版序)

以前人們無法解答雲高益西諾布大法王到底是誰降世呢?為什麼敢於公諸於世,發願在五年之中任何時間、任何人問任何問題,如果答不上、不圓滿,他就永無資格在法臺上坐?這在他前幾年發行於世界的法音帶中當眾宣佈都聽得到,可以說天下人間宇宙萬物無所不通、無所不解。為什麼他創造的一些東西任何人照著做都做不了呢?為什麼他只願利益眾生,而不為自己,乃至永遠性不收任何供養?世界上有這樣的人嗎?誰也不相信,這答案確實是揭不開的謎底。隨著誹謗和讚歎,他毫不在乎,就這樣時間慢慢過去了,這無疑的是告訴人們兩個字:奇怪。就在這無法查詢答案撲朔迷離之際,一聲驚雷乍響了,世界上各大宗派的法王、攝政王和大仁波且們見到了《多杰羌佛第三世》一書,頓時驚歎,互相傳觀,佛菩薩轉世的大聖德們入定的入定,修法的修法,深入觀照,這到底是何方聖神,有如此了得舉世獨尊的成就。通過他們的證量力,終於揭開了大師的本來面目是多杰羌佛真身降世,這是早就被尊勝大法王認證為金剛總持的雲高益西諾布的來歷,原來這位大師是維摩詰第二世、多杰羌佛第三世,他們寫下了法定的確認書:義雲高大師就是多杰羌佛第三世,是法界中的至高古佛,是阿彌陀佛等五方五佛及金剛薩埵大摩訶薩的上師,也就是曾化身為燃燈古佛收釋迦佛陀為弟子的多杰羌佛,今降世為第三世多杰羌佛頂聖如來雲高益西諾布!正因為多杰羌佛第三世是多杰羌佛的完整真身直接降世,與以百千萬化身來到這個世界的其他佛菩薩們不同,故所以在當今世界所展示的顯密圓通、妙諳五明,從古至今確實無有其他聖德辦到過,實是任何人都找不出一個人來對比。

  頂聖如來多杰羌佛第三世雲高益西諾布,即是金剛總持,又名持金剛,為原始報身佛多杰羌佛降世,簡稱第三世多杰羌佛。

  佛陀規定以『顯密俱通,妙諳五明』為衡量佛法成就高低的標準,但是,自佛史至今,真正完整、全面展顯『顯密圓通,妙諳五明』的只有頂聖如來第三世多杰羌佛!第三世多杰羌佛將佛陀規定的『顯密圓通,妙諳五明』的實際成就一條一款展顯、公眾出來了,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完成如此微妙和完整證量實顯的古佛!《多杰羌佛第三世》一書中所列的第三世多杰羌佛所獨立創造的三十大類的成就,就是一個明證。當然,列出的三十大類成就,也只是隨取萬萬分之一而已。實際上,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成就又哪裡是三十大類能概括得了的?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成就表顯的是佛法的智慧,是無以窮盡的,尤其是內明一類,即含攝三藏和密典、宇宙有為法和無為法無窮盡的真諦。

  當年釋迦佛在世時,在這個世界上佛制規定,唯獨只有兩位大聖所說的法立之為經,一位是釋迦牟尼,另一位就是維摩詰聖尊,除此之外,無論是什麼菩薩所說的法,都只能稱論,而不能列之為經。有人說慧能說《壇經》,其實,這是世人不明佛制規立而誇大贊稱而已,六祖比許多菩薩的地位都低,比如彌勒菩薩是下一屆龍華會上的佛,比慧能的地位高得太多了,但是彌勒菩薩所說法也不能稱經,而只能立論,如《瑜伽師地論》。

  在法界中維摩詰尊者是多杰羌佛降世,由於他是唯一最高的報身古佛,因此遍滿無量智、無上正等正覺高於一切諸聖,在多杰羌佛第二世化顯維摩詰聖尊時,維摩詰聖尊以廣大的神通和智慧幫助釋迦佛陀教化五百比丘和八千菩薩,其中維摩聖尊顯佛陀證量神通將妙喜世界諸有菩薩、羅漢、一切佛土包括無動佛全然搬至娑婆世界展示在佛弟子前時,妙喜世界的諸有菩薩都認為是無動佛把妙喜世界與諸菩薩搬到了人間,此時無動佛說:『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此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把佛土世界和如來佛搬動到另一世界的,這除了權威至高始祖報身佛多杰羌佛,無論什麼菩薩也是無此證量的。釋迦佛陀在經中盛讚維摩詰聖尊說:『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則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佛陀已說明維摩詰聖尊就是如來佛。為什麼維摩詰有如此高的證覺,因為維摩詰就是金剛總持多杰羌佛第二世,也是十方一切諸佛的師長,所以凡是佛教所有一切宗派的始祖就是多杰羌佛。

  也正因為第三世多杰羌佛是整個法界佛教的大教主,是多杰羌佛的降世,所以是佛史上依教規認證的第一位最大聖者之王──古佛,以下略提《多杰羌佛第三世》書中十二例:

  1.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最多世界頂尖級大法王、仁波且們認證和祝賀的佛陀(許多證據,從《多杰羌佛第三世》書中第105頁開始);

  2.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認證地位最高的古佛(許多證據,從書中第105頁開始);

  3.歷史上第一個能拿出顯密圓通、妙諳五明最傑出完整的古佛,沒有人做到過(許多證據,從書中第147頁開始);

  4.歷史上第一個展顯聖跡最多的古佛(許多證據,從書中第147頁開始);

  5.當著幾十位法師、大德等人請佛陀來虛空降甘露在空缽中(有全過程錄影帶,見書中第220頁);

  6.為弟子傳法,預定弟子成就時間,渡弟子先到極樂世界參觀後,再回來人間按時往升(有錄影,從書中第238頁開始);

  7.西藏和國外許多歷史性著名的古德祖師也是這位古佛的弟子(有許多實證,從書中第466頁開始);

  8.龍神、飛鳥、走獸悉皆皈依聞法(有紀實、報章,從書中第160頁開始);

  9.公眾修上供法會,不滿一缽的甘露丸一小時後突然暴漲,加持分發給壇場的五十九人後,剩下的成了冒頂一缽,比原來的還要多(有錄影,見書中第225頁);

  10.顯佛陀智慧做的玄妙彩寶雕和霧氣雕,任何人都複製不了將霧氣定在雕刻的石洞中永不消散而加持眾生(實物在美國,歡迎大家瞻仰,從書中第381頁開始);

  11.歷史上第一個只利益他人而不收供養的古佛(有許多證據,從書中第 193頁開始);

  12.唯一擁有兩個小時之內就讓弟子得到開悟成就的佛法,最快捷修成出入佛土世界(詳見開初仁波且等自敘,從書中第478頁開始)。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成就是驚世駭俗的,可以說舉世無雙,受到人們敬重的,僅憑他獲得的獎就非常之多,只在二O一一年就獲得了馬丁路德金獎及世界和平獎,並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佛陀日的佛陀,美國華盛頓市長葛瑞於二O一一年一月十九日行文宣佈了這定性。

  這些不是我們空洞玄說的,而是依據當今世界大聖德仁波且、法王高僧們的文證,站在因果業報的立場,以認真嚴肅的態度所講的真實負責的話。

  鑒於以上可知,無論是從實際的證量上,還是從古佛的身份上,皈依境的法位排序上,這三者任鑒其一,第三世多杰羌佛都是諸佛菩薩、高僧大德之上的第一巨聖!是十方諸佛都禮敬的,如東行說法慶典上,第三世多杰羌佛拿出衣缽,當眾用強力自來水沖洗後,放在大眾面前法臺上公開看守,而第三世多杰羌佛卻走到數丈遠的法臺上坐下,大聲面對空中說:如我說東行法義是如來所說,十方諸佛誰來降下甘露以作應證?現場弟子們有尊者、仁波且、大法師、居士等圍繞觀看洗淨蓋上透明玻璃之法缽空無一物,缽內乾淨毫無任何東西,此時第三世多杰羌佛又說:今天不是求甘露,而是請佛應證東行說法可是如來親口說否?我今不求,降甘露與不降甘露無關緊要,不管怎樣都是百千萬劫難遇的真正佛法。這時大眾親見佛陀當著七眾行人於天空降下甘露來,一股祥瑞之氣慢慢旋轉,穿過透明玻璃,進入缽中,這時大家見到甘露穿過玻璃時的清楚痕跡,甘露在缽中躍動,眾人眼見驚喜交樂,慶倖為舉世首見聖事,徹底證明了雲高大師是第三世多杰羌真正佛陀,故東行說法是佛所說。

  這本《世法哲言》是多杰羌佛第三世,在未公佈身份前,他以一位慚愧者自居所說的法,其實他是真正多杰羌佛之真身再來,因此這部寶典的法義精要是佛陀所說,真實正知正見的如來說法經諦。

世界法音出版社

2012年元月

目錄

一、必識己方立人,何以故也?己之諸癖自難于解,如瞻己背終弗所見,為外人頗觀,己藏己過乃人之常性,過甚則或離而不願同謀,識已得之其弗覺,愧而求知,格得其德,方可立人,人皆敬之而助也。

二、是非由或自論,凡事之非,莫可于執,著之抗言之鬥,自度非業加盛,終至入患,由是之道故面是非切勿掛懷。

三、愛恨和合而生,汝愛之彼必見之、聞之、憶之,三者必居其一也,弗具一之因,其念無存,焉具其愛,恨緣亦復如是。

四、社會所含能力,勿輕言吾所具也,社會乃多元化匯溶是也,能力似無量微塵之居其一耳,就或之能力由為單一,縱展群技各具其長,而居多于不敵他能之富,投之社會微不可言耳,故稱已能乃驕恥徒耳。

五、學道之識依師導故,為人師表德識照或,學者奮修諸識而積其品,終可至學于淵,是為人道之學道也。

六、高樓之建首在築基,依次而上,空中樓閣于世弗成,事業之就亦復如是,足踏其實,步無虛發,真知之具由然實鑒,具實者于高難而不畏其困,故攀之于高而在于實。

七、立之于福應憶于難,取之勝者莫忘兵家常事,暴雨之下方憶其傘者必水淋其身也。

八、雄才之料必當內充其實也,華其外而碎其內弗可大器而登堂,心空之竹終非棟樑之材。

九、赴約者奔往為事,中遇道障之退,更便速前也,車檔雖倒掛之行,而在更利前行之策也。

一、

必識己方立人,何以故也?己之諸癖自難于解,如瞻己背終弗所見,為外人頗觀,己藏己過乃人之常性,過甚則或離而不願同謀,識已得之其弗覺,愧而求知,格得其德,方可立人,人皆敬之而助也。

必須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這是什麼道理呢?為什麼我們首先要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呢?雖然我們現在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人,但有的人做的很多事情連動物都不如,有的人的本質可以說根本不是一個人的本質。因為有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所以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自己的錯誤、缺點,往往自己看不見,就是看見了也會自己原諒自己,自己難於理解自己,因為人有個我執性在裡面,就正如想看自己的背,不管你用盡一切辦法,你的頭也伸不過去看見你自己的背,而別人則往往很容易把你的背看得清清楚楚,對錯誤、缺點同樣是如此,自己往往不容身發現,而局外人經常都會從各個方面暗暗地看到你的很多錯誤、缺點,加上為了討得別人的喜歡,自己只得把自己的過失藏起來,以其遮蓋,這就是人的常性。但是有的人做得很露骨,非常強硬、猛烈,因此稱為過甚,長此以往,別人就不願意和你在一起同謀共事,就覺得你這個人太自私、太不好了。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缺點,以慚愧心去求得知識,那麼,自己的格調自然就進入道德規範,這個時候就可以真正成為一個人了,人們看到你的行為境界以後,自然就很尊重你,個個都敬你而且願意幫助你,因此,識己才能立人,立人才能得到幫助,一切世事才能圓滿。

二、

是非由或自論,凡事之非,莫可于執,著之抗言之鬥,自度非業加盛,終至入患,由是之道故面是非切勿掛懷。

所有是非之本體都是不可執著的,它只能給人們帶來壞處,只會給人們帶來不幸和災難,因此,在我們面臨是非的時候切不可執著它。是非出現以後,讓別人自己去論理,他高興怎麼說,就怎麼說。不然的話,一糾纏在是非裡,就會造成爭辯,就要爭辯誰真誰假,誰正誰負,也就要造成互相之間言語上的爭鬥。而且,往往互相都不服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到最後,耗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誰是誰非仍然扯不清楚,事態愈演愈烈,相互間的感情也就愈來愈壞,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愈來愈複雜,乃至於引起禍患,更嚴重者甚至於出現殘殺、死亡等等災難。所以,我們明白了是非是不可執著的這個道理以後,在遇到是非時,就不要掛在心中,這樣久而久之,是非自然會慢慢消失,因為其本體屬無常性,所以說面臨是非不掛於心,既有益於自己,又有益於他人。

三、

愛恨和合而生,汝愛之彼必見之、聞之、憶之,三者必居其一也,弗具一之因,其念無存,焉具其愛,恨緣亦復如是。

愛與恨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有緣有故的條件下才會產生,天地之間,人世之道,萬物之情,都是如此,絕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比如,如果我們沒有聽到過的,或者沒有見到過的,或者沒有意識到過的某人或某事,這三種因素或緣由,一者都不具備,那麼就不可能知道此人,也就不可能有這個人的概念;或者就不可能知道這件事或者物,也就不可能有這件事物的概念。既然這個念頭都不存在,又怎麼談得上愛和恨呢?所以愛與恨是必須建立在有緣有故這個前提之下的。又比如,我們愛一個人、恨一個人,那麼首先我們得見到過他,或者看到過他一眼,或者他的形象、或者他的態度、或者他的品行,對我們有所感受,我們才會產生出分別的心,稱為和合之因,從而結愛或恨的這種果。因此,只有有緣有故,才有愛與恨。無緣無故,其念無存,自然也就沒有愛與恨了。

四、

社會所含能力,勿輕言吾所具也,社會乃多元化匯溶是也,能力似無量微塵之居其一耳,就或之能力由為單一,縱展群技各具其長,而居多于不敵他能之富,投之社會微不可言耳,故稱已能乃驕恥徒耳。

一談到社會的能力,有很多人往往就說他在社會上很有能力,當然,不能否認人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但是要談社會能力二字,統攝社會,這就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切不可輕易地稱自己於社會有能力。社會是由許多方方面面融匯而成的,它包括農、副、工、商、科研、軍事等等各行各業,乃至於含攝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即使僅在科技一方面,又是千變萬化,各具其長,你能懂這樣,卻不懂那樣,能懂那樣,又不懂這樣,所以說一個人在社會當中是微不足道的,連大海中的一滴水都不如。一個人的能力,最多只占得社會的微不足道的一微塵因子、極微小的一部份,就好如一粒灰塵那樣。我們展眼一看整個社會,可以說是各具其長,醫生有醫生的長處,軍人有軍人方面的長處,農業科學家有農業科研方面的長處,即使就藝術家的長處來說又各有不同,音樂家會作曲,歌唱家會唱歌,繪畫家會書畫,等等。如果說各人的長處就是各人的能力,那麼,他單一的能力就不能概括於統攝社會的能力。我們若再仔細觀察,自己的能力往往不敵其他眾人的能力,其他很多人的能力都比我們的強,那麼我們把自己微不足道的能力投之於社會,說老實話,實在是非常非常小的,因此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還要自稱自己有能力的話,那就只能像古人所說的,是一個驕恥徒。

五、

學道之識依師導故,為人師表德識照或,學者奮修諸識而積其品,終可至學于淵,是為人道之學道也。

在學習的道路上,所獲得的知識的多與少、深或淺、正與誤,都是和老師的教育密切相關的,都是由於老師所指導的作用而形成的。作為一個當老師的人,是為人師表,隨時隨地都要做出表率,因此必須加強自己的修養,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淵博的知識,以作為學生的楷模。學生又必須勤奮、努力地學習,在掌握一切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只有這樣,才能具有淵博的學問,才能達到高深、無華的境界。這就是為人之道裡面的不可更變的學道精華、真諦之義。

六、

高樓之建首在築基,依次而上,空中樓閣于世弗成,事業之就亦復如是,足踏其實,步無虛發,真知之具由然實鑒,具實者于高難而不畏其困,故攀之于高而在于實。

修房建屋,無論是普通的亭台樓閣,還是聳入雲天的摩天大樓,都必須打牢基礎,有了基礎才能依次而上,如果沒有基礎,是談不上修築高樓的。有一種說法,叫做空中樓閣,實際上空中樓閣是不成立的,它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不踏實而猶如空中的樓閣一樣子虛烏有、不實在。因為半空中不可能修建樓閣,任何一石一木都必須由地而起,從基礎修建上去。同樣,我們在世間上所做的一切事業,就正如修建高樓一樣,首先要打好基礎,掌握真才實學,具備真實本領,蓄積能量,最後才能進入實踐。並且,在具備可以運用於實踐的知識和力量以後,還要有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千萬不要被中途的一點障礙和挫折所嚇倒,這些障礙和挫折是必然要出現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克服重重困難,最後才能取得成就。所以,攀之於高而在於實,基礎牢靠,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地登上去,才會達到事業的頂峰。

七、

立之于福應憶于難,取之勝者莫忘兵家常事,暴雨之下方憶其傘者必水淋其身也。

一個人處於幸福之中,事事稱心如意的時侯,不應該忘記考慮遇到困難時的處境,並同時想到出現困難時應如何去解決。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人的禍福,隨時隨地都在不斷地轉變,沒有常規可言,你現在看起來一帆風順,處處都很順意,但說不定會在某一天,由於某個環節上的微小失誤,或某一方面的細小因緣,或別人對你的誤解,就會給你帶來極大的困難,甚至陡然之間使你身陷絕境。正如兵法所云,取之勝者莫忘兵家常事,這就是說,得到勝利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勝敗乃兵家常事,今天勝,也許明天就會敗。在曰常生活中也一樣,沒有下雨的時候,就要先看好天色,注意到即將來臨的暴雨,提前準備好傘,否則,等暴雨來臨時再想到拿傘就已經太晚了,那個時候,你只能全身淋濕。所以,任何事都應未雨綢繆,才能穩操勝券。

八、

雄才之料必當內充其實也,華其外而碎其內弗可大器而登堂,心空之竹終非棟樑之材。

凡是具有雄才大略、才華橫溢而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必須既具有充實的內心世界,深厚的道德修養,又必須具有淵博的學識。有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有學問,夸夸其談,頭頭是道,但內心空虛,靈魂蒼白,這樣的人是絕不能成為氣候的,外表好看而內境劣昧的人終究不能登堂入室,成就大業。正如像空心的竹子,外表高升青奇,其實皮薄心空,就不能作棟樑之材,因為它會遇浪即折,遇力即碎,又怎麼能拿去作中流砥柱呢?

九、

赴約者奔往為事,中遇道障之退,更便速前也,車檔雖倒掛之行,而在更利前行之策也。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凡是與別人商約好的事情,我們就要按時去做,要照著約定的條件去履行,並爭取把它辦好。實際上,要成就我們的事業也是一樣。但是,往往我們在前行的途中會有很多障礙,舉例來說,上學時要讀書、認字、寫作文,有的句子造得不對,有的作文寫的不好,有的數學做不了,但是我們必須要努力完成這些作業,並且要做好、做完美,最後達到目的,順利畢業。又如,我們在事業當中遇到困難,擋住了我們,我們暫時前進不了,此時,要懂得中遇道障之退的道理,就是說途中遇到了障礙不能前進時,有時候要先朝後面退一下,那麼這稍等一下是否就更遲緩了呢?不,暫時的後退是為了蓄積力量,瞅準時機,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前行。就正如汽車要設一個倒檔一樣,每每汽車抵到障礙無法前進以後,此時此刻,需當掛上倒擋倒退,倒退的目的是為了讓開更寬闊的路來,以便能掛上更快的速度前進。總的一句,倒退的行動是為前行的目的而採取的一種具體對策。

十、

唯誦文章是無知,文學之才唯附實,而今大學四書五經,為文弗施者,收之弗能養其己,放之不利其眾或,唯誦何益之有,施詩文于社會之用,造益利眾者,是為轉知化實也。

在社會中有這樣一種偏見,往往認為一個人有知識、有才華,就是人才,實際上這是很大的錯誤。任何人,不管他知識有多麼豐富,才華多麼出眾,無論是古代通讀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還是現在的大學生,如果不能把所學的知識付諸於社會的實踐,這種人都是不能被稱為人才的。因為,只有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中,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造福於人民、造福於國家、造福於社會,這才算是真正的人才。否則,只埋頭讀書,將知識收藏起來不會運用,會一事無成,甚至連自己都無法養活,更不要說利益大眾、為社會服務了,這樣的學識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說唯誦文章是無知。如果將書本知識用於社會實踐,將科技發明和創造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為社會大眾謀利益,這就叫轉知化實,就成為真正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人才。

十一、

欲速則不達,行慢而失獲,事理如是觀,正住中道參,琴弦之懈弗出和雅之音,反之過緊則易于折。

   不管你做什麼事,如果不切合實際,過於太急、太快,往往不能成功,因為它不符合客觀事物的邏輯、法度。如果速度太慢,往往又錯失良機,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行慢而失獲。凡是世間上的一切事理,都應該注意這兩個正反不同的關鍵。那麼,怎樣做才對呢?這就要認真研究分析,取其適中,找到最佳的方法。正如琴弦一樣,繃得過緊往往把琴弦繃斷,那麼,繃得過鬆就更不能出和雅之音,要不鬆不緊,恰到好處,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要順乎邏輯的事理,不偏不倚,然後去進取,這樣就會很圓滿地達到目的。

十二、

對人才之取捨何別?天下之或優劣和合之因,所匯果也,為一體之和,不可分割之,由是見劣而不取或,優之何獲,故收或而取優捨劣是為理也。

   我們怎樣去發現、分別和取捨人才呢?天下的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並由此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和合整體,優劣好壞都匯聚於此,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其缺點和優點,人人都各具所長、各具所短。因此,如果我們見到一點錯誤和缺點,就不去用這個人,那麼,他的優點我們也就得不到開發了。所以,揚長避短,糾正或者盡力地去掉他的缺點,而運用他的優點,發揮他的長處,這就是社會和我們所要用人的真理。

十三、

凡事應三思之弗覺,體實而再行之,不可聞言而從,亦不可聽之否虛,三思之下實施無道者,當進而窮根之研,欲覓高天彩虹而遇烏雲之佈,則疑于霞輝之弗成也,是為過失。

   古人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之說,實際上,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是不夠的,在三思之後,還要具體去實踐以觀察真實效果。這也就是說,我們絕不可以聽說一件事情就立刻不加思索地去辦,而必須要加以認真思考和實踐。但同時,又不能聽到以後,馬上就輕易地否定,認為虛妄不實,不去予以處理。如果在三思以後覺得沒有道理,並且實際去做,也還沒有行通,這時都不能馬上丟掉,而要進一步去挖根究底。就正如我們想見到高空中的彩虹一樣,如果說走到半虛空中被烏雲所遮障,就認為是上面只有烏雲,沒有彩虹,這就是錯誤,如果繼續努力向上,進入更高一層空間,突破烏雲,彩虹就會出現。所以,做世間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在任何困難之下,都要進而窮根究底,這樣,最後就不會犯過失,就會處理好一切事情,完成好一切事業。

十四、

或生于福而弗識其福,乃處福忘逆之故也,身強以弗察其康,病者之流皆知康安之樂也。

   有些人生在福中不知福,儘管各方面條件都很好,但仍覺得這裡不稱心,那裡不如意,牢騷滿腹,自悲不意,這樣的人主要是處在幸福裡頭而忘掉了逆境的原故,在幸福的時候忘了曾經經歷的困難。就正如身強力壯的人往往不知道生了病後的痛苦一樣,不注意保護自己的健康,不珍惜自己強壯的身體,一旦生了病時,病臥床榻,動不能動,吃不想吃,這時候,他才知道健康的快樂和幸福了。

十五、

善知識者諸語皆收,諸識皆藏,歸己為用,施之眾或所益,原何來,善知本性為或而福,劣理作己批照,善道養德為或。

   一個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都是胸懷博大,心襟寬廣,好話和壞話都聽,好的知識和壞的知識都吸收。好的知識吸收起來豐富自己的才幹,提高自己的能力,為自己所使用,以作對人類有益的事情。而壞的知識就拿來用以檢查、對照自己,引以為戒,使自己不要去犯類似的錯誤。這樣做,是因為善知識的本性是為大眾而謀福利的,所以,為了給大眾謀利益,將壞知識拿來作為自己的一種批照,檢查自己的錯誤缺點,有了就改正,從而達到既有益於社會,又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目的。因此,善道稱為習養道德、為大眾服務的一種行境。

十六、

凡出語之余無非也,謂詞似為非也,言無失者乃以詞奪理之失,故為非也。

   凡是喜歡說自己沒有錯誤和缺點的人,實際上其本身的行為已經具備了錯誤和缺點,因為他這種語言就是一種錯誤、缺點。「人非草木,孰能無過」,也就是說,每個人都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過失或錯處,說自己沒有缺點錯誤的人,是以此來強辭奪理,為自己的過失辯護。那麼,其具體表現,起碼在他的身上,有顧全面子等私心雜念,或者說沒有忍辱自愧之德行。所以說,如果說自己沒有錯誤缺點,其本身已經具備錯誤缺點了。這句話就是一種錯誤缺點的具體表現。

十七、

太陽性之于偉,何以故耳?面萬法與群生施光放熱故耳,故為人讚,由是之道,為或之流為眾而消益者是為其大也。

   太陽的本性之所以偉大,是什麼原因呢?是太陽燃燒自己而給這個世界帶來光明、溫暖和能量,使植物得以生長,人類和動物得以生存,我們這個世界具備生存之力,也就是說,太陽為世界萬物施其諸益。所以,人人都讚嘆它偉大。那麼,同樣的道理,我們的人,只要是無自私自利之心,默默奉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為大眾的利益服務,給大眾帶來福利,帶來好處,那麼,所有人都會敬重你,都會讚嘆你的功績,而自己也就偉大了。

十八、

人愚之最癖是為我見是理,萬法由己量之由是而生,此屬心之弗明所至無知故也,凡為余衡量諸物似為尺度者,實則無識也。

   給人造成愚痴的最大弊端,主要是以為自己掌握的一切都是真理,對世間上的一切,無論是精神或者物質的,都拿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心境去作為尺度來衡量,符合自己看法的就對,否則通通斥之為錯。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主要是來源於自己的心境未能開發智慧,對於真理鑒術未能得理,而片面的看待問題,以自己所知的一點一滴,概括異它之全面,從而使自己處於一種無知境界當中。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凡是遇到拿自己的一切觀點作為衡量一切物體或者生靈的尺度、作為絕對真理的人,實際上這種人是沒有知識的愚人。

十九、

陰魔之出是為生氣,視他之非而為煩惱,實乃暗敵自傷,何塗他人之皮毛耳。

   《楞嚴經》上有五十種陰魔之說。什麼叫陰魔?這裡說的陰魔就是把自己對自己生氣、自己想不通、自尋煩惱,是名為陰魔,也就是把別人的是非、把別人對自己的不實之處、不良之處當成沉重的包袱壓在身上,自己在一旁想不通,自尋煩惱、自找痛苦,就叫著陰魔。這種陰魔的產生,實際上是暗敵自傷,即就把生氣變成了看不見的敵人來自己傷害自己,而對其他的人、對對方、對你想不通的人,則連皮毛都傷不到一點,因此我們不能把外來的是非作為煩惱。

二十、

受人之敬者,由布益于或而所至也,如眾之讚游池妙哉,原在它之解暑施涼故耳。

   有的人在社會上很受人尊敬,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他有高尚的品德和豐富的知識,能給人們帶來好處、帶來利益,時時對他人施以關懷和溫暖,大公無私,在他人遇到困難時總是全力救助,由此,人們才熱愛和敬重他,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就正如通常在夏天,大家都喜歡說游泳池好一樣,其原因主要在於在夏天的暑熱當中,游泳池能給人解熱施涼,幫助人們消除炎熱的疲勞,送來舒適的涼意,所以大家才會讚頌它。因此,同樣的道理,作為一個人,一定要給人類帶來好處,給人大眾謀取福利,這樣,自然而然地,大眾就會尊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