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雲高大師(第三世多杰羌佛)七言絕句楓橋夜泊草書氣韻靈動,意境悠遠

義雲高大師(第三世多杰羌佛)七言絕句楓橋夜泊草書氣韻靈動,意境悠遠

這首七言絕句《楓橋夜泊》是盛唐詩人張繼(約715年至779年間)最為著名的一首詩,亦是大曆詩歌中最著名之作,而寒山寺也因為此詩而名揚四海。於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離鄉,途經寒山寺時,精確描述自己身之所在的時地物及心情。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詩中文字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及人物心情共同交織了這首名詩而成為典範。

以下是詩及遊記分享:

《楓橋夜泊》          作者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時間:拂曉時前,「夜半鐘聲」(依據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簡錦松從曆法、科學GPS與歷史地理推算出應在五更之初,即是凌晨03:39時響起。他依據史料記載張繼到越州,今日的紹興,及同時期的詩作內容,歸納是在唐天寶十四年九月十五或十六日到姑蘇城楓橋,夜晚泊舟,簡教授認為九月十六日的四更月落角度更符合「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情境。)

地點:蘇州城閶門外單孔古石橋,距寒山寺約百步距離

【白話文】

    月亮逐漸沉落,滿天的霜寒透著烏鴉的啼聲,只有江邊的楓樹、漁船的燈火,伴著我在愁緒中入眠。寒山寺的鐘聲劃破寧靜的夜晚,清晰的傳到客船,增加無限愁思。

《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爲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轉載自:

再遊寒山寺,感懷千古名詩《楓橋夜泊》的書法風韻 

粉黛黑瓦,小橋流水,煙雨迷蒙江南人家;枯樹昏鴉,秋風夜爽,雨打芭蕉遊子天涯,這就是蘇城,一個歷經幾千年的名城。而在蘇城西郊,古運河畔,有一座寒山寺在靜靜的看著世事無常,雲卷雲舒。

寒山寺很有名,因為一首《楓橋夜泊》的古詩讓寒山寺響徹國內外,時至今日很多遊客來蘇州旅遊,都想尋覓當年的楓橋,看一看那張“舊船票”能否登在人生旅途的客船。而今我每次從寒山寺前的金門路經過時,總是深情地多看一眼這座千年古刹。 

猶記得當年,每逢開學,學校裡就發三張免費游蘇州園林的票,寒山寺是很早就去的地方,那時跟同學結伴坐上公交神往而至,因為我對蘇州的印象就是源於《楓橋夜泊》。 踏著石板鋪成的路,走到寺廟的西門,其黃色的照壁上寫著蒼勁的三個字“寒山寺”,進入寺中便是蒼松翠柏,青竹石峰,而那飛簷斗拱,暮鼓晨鐘,卻在訴說著滄桑歲月的匆匆。 

那時的我,並不瞭解寒山寺那豐厚的底蘊,因此幾乎每次都是走馬觀花。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每到一年的最後一天,那天晚上寒山寺敲鐘來為人們祈福,於是我們便結伴前往,但是人太多了,實在擠不進去,我們就在小橋上等待鐘聲的響起。 

抬頭看著滿天的星星,再看著倒映在運河裡的燈火,這讓我突然想到了當年詩人張繼在夜半時分,看著運河兩岸的江楓漁火而寂寥,悠然中傳來了寒山寺悠揚的鐘聲,打破了深夜的寧靜,也敲響了遊子的離愁。而那時我也想到遠在故鄉的父母,不知他們可曾感受到這新年的鐘聲……。

寒風中,那一縷淡淡的客愁在烏啼鐘鳴中朦朧雋永,思緒隨著點點燈火而飄忽搖曳,那橋那水,古寺鐘聲盡在無言之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已不再是那個懵懂少年,再游寒山寺便多了一份情懷,對寒山寺的歷史典故平添了許多興趣,深入瞭解得知古寺,原名為“妙利普明塔院”,在唐代是因高僧寒山和拾得的到來而聲名鵲起,所以人們便稱寒山寺。而寒山拾得兩位“瘋癲和尚”竟然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聽H.H.Dorje Chang Buddha III在法音中講到寒山拾得與方丈的公案更讓我多了幾份神往。

 寒山寺除了寒山拾得兩位佛菩薩的故事在流傳,而寺內的幾件寶物也在傳承著寒山寺的悠久文化,其中很著名的便是由清末著名學者、書法家俞樾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更堪稱是寒山寺中的珍藏。應該說這個書法是歷史上《楓橋夜泊》書寫得最好的書法,幾行行楷字體一氣呵成,飄逸清新,揮灑自如,而刻在碑額上更透出了絲絲古韻,意境悠遠。我每次看到碑刻,便有不同的感受,隨著自己學習書法,也曾臨摹這首《楓橋夜泊》,感到俞樾寫得雖好,甚為“養眼”,但始終感覺缺了點啥,又無法說出來。我一直在尋覓是否有更好的書法作品能一飽眼福,這個願望就一直留在了心中。

就在舊歲,我突然看到了H.H.Dorje Chang Buddha III第三世多杰羌佛)親自書寫的《楓橋夜泊》,頓感聖品來臨!該作品以行草入筆,龍蛇氣象、筆法老辣、蒼勁中透著秀美、險峻中流露著溫雅,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其氣韻靈動,連綿不絕,大氣磅礴,可以說是至高聖品,絕非凡夫能為,這就是諸佛菩薩在般若中流露出來的五明之展顯,給人們帶來極美的享受,更為我等書法愛好者提供臨摹的至高典範。

看著寒山寺,回想那曾經歲月的無常,寒山拾得兩位巨聖德早已離我們而去,祂們留下的“寒拾問答”一直教化著芸芸眾生。我雖神往,然而歲月已不可再追,不免唏噓。但不得不說我今生太幸運了,遇到了真實不虛的如來正法,就是這張“船票”可以讓我登上成就解脫的“客船”。

重訪寒山寺,千年古剎鐘聲依然悠悠

撰稿:東山

編輯:悅色

遊訪寒山寺,如果衝著《楓橋夜泊》而來,你或許會感到遺憾,因為彼時的意境早已在紅塵浮華中銷盡。

但如果你沒有來,那更是一種遺憾。因為寒山寺的鐘鼓、碑刻、寒拾問答已穿越了雲煙縹緲的江南。

匆匆門前客,滄桑

悠悠夜歸人,無常

一、鐘聲陣陣,好似仍難以震醒世間迷幻客

曾幾何時,寒山寺的鐘聲成了我心中的嚮往,那纏綿的冬雨讓一個異鄉學子更加思念親人。歲末到寒山寺聽鐘聲迎新年,是我大學的「必修課」。伴隨著鐘聲,離回家的日子就越近了!我愈發感知唐朝詩人張繼的那份寂寥與悲涼。

時光,在坐看雲起的一盞清茶中流逝;夢想,在閒數落花的歲月中守望。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覽閱了世間的悲喜迷茫,今年春節再游寒山寺時便添了幾分滄桑。

古剎的鐘聲還在回蕩,但掩映在青松古柏中的寒山寺早已物是人非。那暮鼓晨鐘不僅沒有敲醒天下名利之客,而不遠千里而來的芸芸眾生,大多數抱著升官發財,世代福澤的夢幻。

那些遠離故土,拋卻世態繁華的僧眾,在青燈長伴中,在泛黃經卷里,是否感受到如瑟瑟江風中冷月般的人生無常?在日復一日的人潮過往中,你們能否衝破重重迷霧,找到真正解脫眾生的佛法,能否找到抵達彼岸的「客船」?

此時身後,寒山寺的鐘聲又在敲響,笑看前世苦海迷夢人,今生世間功利客……

二、 碑刻斑駁,書法賞鑒中境界層次立見分晓

我挪步到寺院的歷史長廊,映入眼簾的是《楓橋夜泊》的歷代名人的碑刻,「月落」「烏啼」「江楓」「漁火」的繁華浮生不過是一夢的滄桑。

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我也曾臨摹過名家碑帖,融入粉牆黛瓦中,對臨摹《楓橋夜泊》更情有獨鍾。賞鑒過不少碑帖,的確感到中華文化魅力無窮。立意筆墨抒發著書者的獨特風格,一張一弛映照出其內心的悠然意境,猶如目睹那山川、河流、翠竹……迷者,追尋了清風,守望了明月,依舊顛倒夢想;悟者,翠竹假山皆是悠悠般若道。

諸多碑帖中,寒山寺珍藏的是清末著名學者、書法家俞樾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堪稱一代名作。其行楷字體一氣呵成,古拙中透著飄逸清新,碑額也透著絲絲古韻。遺憾的是意境並未悠遠,或許這是一介文人面對風雨飄搖的家國,有著力不從心,有罣礙故有恐怖。他能表達的或許是內心那份憂國憂民的煎熬,所以再好的碑帖也無非是一席斑駁陸離的舊夢。

對於碑帖,我一直在尋找更讓人煥然一新的驚嘆。就這樣過了許久許久,某日我在《大師傳》里突然看到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當年書寫的《楓橋夜泊》,這才是我要找尋的大成之作。

該作品以行草入筆,墨色枯潤達至圓融一體,自然中流露著龍蛇氣象,整篇作品氣韻靈動,一氣呵成;老辣的筆法蒼勁中透著絕美,大氣磅礡的險峻中流露著溫雅,無為意境中不染半點塵埃,煙火脫盡卻不棄人間冷暖。這幅作品乃至高聖品,是般若中流露出來的五明展顯,絕非凡夫大家可望其項背。每每臨摹,自感意境天然,蒼穹與塵埃之隔,讓我羞愧難當!

三、 不明真諦,寒拾問答成了某些人的「心靈雞湯」

越過長廊,穿過「般若門」,好一處江南園林式的道場!寒拾殿是寒山寺中獨具的風景。寒山執一荷枝,拾得捧一淨瓶,披衣袒胸,嬉笑逗樂,這是人們心中吉慶祥和的象徵,還是人們對佛菩薩無量慈悲的膚淺認識?

悠悠歲月中,寒山、拾得兩位巨聖德早已離我們而去,他們留下的「寒拾問答」教化著芸芸眾生,我一直神往;遙看梁柱上的那面古銅鏡,雖照見紅塵眾生的人間百味,卻照不破末法時期的顛倒夢想。

熙熙攘攘的人相繼而來,磕一個頭,上一炷香,念一句佛號,卻不明正法所在,這是末法時期眾生的悲哀,然而人們卻迷在其中尚不自知。

站在橋上,看著河水流淌,望著林木蒼鬱,我心中有朗月清風。願眾生別再顛倒夢想,在忙忙碌碌中暫且停歇片刻,從《了義佛旨》中追尋修行的方向!

——End——